| 市场越理性,正在崛起的新财富群体的焦虑感就越强烈。从互联网行业改革、房地产行业转型,到资管新规、理财净值化等种种变化,将原有的资产配置模型和财富增值套路一一打破。
不断变化的游戏规则
即便是在理论中因资产数量而被认定为拥有相对高抗风险群体的“有钱人”,在面对如疫情的“黑天鹅”时依旧显现出了焦虑。4月期间,我国先后有63个城市中的部分区域被划为中、高风险地区,其中处于中高风险10天及以上的城市41个,合计人口3亿人、经济总量29万亿元(2021年数据),分别占全国的21.5%和25.7%。
中国金融监管政策演进 资料来源:德勤 ,IESC收集整理
但关于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的变化其实早已悄然发生。过去20年,中国人均 GDP 由 2000 年的 1200 美元攀升至 2021 年的 1.26 万美元,复合增速达到 11.69%。20年间,投资者掌握了通过地产和股市去获得杠杆进而实现财富增值;20年后,不断改变且愈发理智的市场打破了原有的财富增长模式,资管新规带来的净值化管理最先刺破传统。2022年3月中旬左右,有2700多只银行理财产品(存续期)出现单位净值“小于1”的情况,占比约为8%。给尚在习惯理财收益逐年走低的新中产带来沉重一击。
如何找到疫情之下的获得安稳的现金管理工具?如何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找准股权创富投资赛道?如何在红利蓝海中避免风险?面对疫情局限或是改变的不仅仅是投资的空间局限和时间跨度,更是底层的财富增长逻辑之时,高净值人群的投资方式或许能为新晋财富群体带来些许思考。
逐年增长的财富群体
过去几年,新经济崛起带来了相应企业强劲的股权增值与创富效应,此外,二级市场如互联网、大消费领域的投资者造就了大批新晋财富群体。2020年,高净值人群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创下历史新高,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达 26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0.19%;2018-2020年均复合增长率 15%。而在招行《2021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里,到2021年底这一数据接近300万人。从财富规模看,2020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共持有84万亿人民币的可投资资产,年均复合增速为17%;总体高净值人士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3209万人民币。
资料来源:贝恩-招行《2021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IESC收集整理
从地域分布看,截至2020年末,全国有24个省市的高净值人数已经超过2万人,其中四川、湖北、福建首次高净值人数突破10万人,迈入东南沿海六省市(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所在的第一梯队;另有8省的高净值人群数量超过5万人,分别为辽宁、天津、河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云南。
资料来源:贝恩-招行《2021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IESC收集整理
破旧立新的投资逻辑
瞰瞻资产(和合首创旗下私募基金管理平台)通过研究中美居民资产配置发现,数值上,中国居民持有的现金与存款数量稳步增长,2015 年超过美国并领跑世界其他发达经济体;比例上,中国居民金融资产中现金与存款占比始终不曾低于 55%,高于美加英等国。截至2019年,中国居民金融资产中权益类资产占比17.27%,远低于美国的权益类资产比重,由此可见,未来中国居民权益类资产结构方面调整空间很大。
近5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境内可投资资产比例
资料来源:贝恩-招行《2021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IESC收集整理
事实上,高净值人群在资产配置中偏爱金融资产,资产等级越高,金融资产比重越高,其中尤以二级市场股票、股票型基金为主。瞰瞻资产发现,疫情后一部分对资本市场的参与热度更高,风格更激进,配置权益类资产更多的新经济创富一代也逐渐向传统经济创富一代以更加稳健的投资风格去增加现金管理类产品和固收资产。因而,结合日常通过公募基金、债券、银行理财及传统储蓄等进行现金管理,加上配置全球股票市场而获得的金融类资产价格的走高(股票平均价格指数震荡上扬带动金融资产价格),两者结合支撑起了高净值人群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
传统高净值和新经济高净值人群的资产配置区别
资料来源:贝恩-招行《2021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IESC收集整理
疫情后高净值人群的资产配置变化
资料来源:贝恩-招行《2021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IESC收集整理
最后,我们不妨来看下在2022年全球经济学家对未来十年作出的经济展望,不少大家对中国经济仍可保5%-6%的中等增长速度表示认可,即到2030年中国的GDP总额将达到160万亿至180万亿元之间。180万亿这个未来的数字,对很多人来说无法具体的感知,那么在此过程中,就像“房住不炒”这个逐渐深入人心的原则一样,破除时代焦虑的办法或许只有抓住时代发展的α,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