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一场以“走进芯华创新中心:探访真实的AI构造现场”为主题,关于智能定位技术的深度对话在新网银行直播间展开。新华财经副总编辑陈冉对话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四川到达角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郭贤生,围绕“最后一百米”定位难题展开技术剖析和未来畅想。本次活动由四川省智能感算芯片与系统技术创新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新网银行联合组织。
郭贤生(左)和陈冉(右)在直播现场
从“到达角”到“未达之境”:一家科技企业的底层逻辑
在直播开始,芯华创新中心科技服务总监刘东洋向观众简要介绍了中心的具体情况。芯华创新中心是在成都高新区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支持下,由成都高新区科创局、成都高投集团、高投电子集团共同打造的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2024年5月,中心正式升级为四川省智能感算芯片与系统技术创新中心。而四川到达角科技有限公司正是芯华创新中心内孵化出的成果转化企业之一。
(芯华创新中心人员介绍中心具体情况,并与机器狗互动)
“到人之未达,达己之未到”。随后的访谈,郭贤生用这句话定义了到达角企业的核心理念。“到人之未达”体现公司致力于突破技术边界,以前沿创新推动行业发展;“达己之未到”则是持续自我鞭策,通过原创性技术成果抢占市场先机,郭贤生解释道。作为芯华创新中心孵化的科技企业,四川到达角科技有限公司的名称源自定位导航领域的专业术语“到达角”,既彰显核心技术方向,又蕴含着独特发展理念。
在技术维度,“到达角”指向信号到达角测量技术,是实现精准定位的核心算法;在战略维度,“未达”与“未到”的双向奔赴,则定义了企业的创新路径:既要突破行业技术天花板,又要持续自我革新。这种思维体现在其“1314”产品架构中——1个柔性导航地图快速成图引擎,支撑全场景自动成图;全栈混构融合定位系统、奋导哨兵系统、图算一体采集设备等3大系统;1个跨场景定位大模型,实现单一模型支撑多场景定位服务;4大应用场景聚焦应急救援、行业机器人、智慧交通、人员管控,构建起从底层技术到垂直应用的完整生态闭环。
郭贤生特别强调:“真正的创新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对行业痛点的深度解构。”以停车场场景为例,基于停车场定位导航技术切入市场。随着汽车保有量激增,全国百万余停车场中约三成的商超、医院、交通枢纽等公共停车场,其智能化改造需求迫切。目前到达角科技已在芯华创新中心所在地IC设计产业园-地下停车场开展应用试点。
破解“定位盲区”:技术革命重塑产业逻辑
在万物互联与智能化升级浪潮下,以往的定位技术正面临一些困局:电子地图生成效率较低、多场景定位系统互斥、复杂环境精度失准。而科技公司正积极通过探索尝试,通过底层技术突破构建了空间感知的新定义,从而破解工业、商业、救援等场景的定位盲区难题,推动定位技术从“场景定制”向“全域通用”的革命性跨越。
柔性导航地图快速成图引擎:让万物拥有“空间身份证”
地图是定位的基石,但原先电子地图的生产方式难以充分满足智能时代的需求。郭贤生展示了到达角公司的核心技术——柔性导航地图快速成图引擎。该系统通过智能解析CAD图纸或点云数据,通过智能图层信息提取与三维渲染技术,3分钟内自动生成个性化导航地图。而在无CAD数据的环境下,则依托点云采集设备提取停车位、车道线、转向标识等语义信息,同步构建自动驾驶高精地图与人驾可视化地图,为人车混驾下的柔性导航提供完美解决方案。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柔性”特质:既能适配商场、医院等标准化场景,也能应对化工厂、地下矿井等复杂环境。这种能力源于其独创的跨场景定位大模型,该模型通过迁移学习技术,将不同场景的定位数据转化为通用特征,实现“一次训练,全域适配”。
全栈混构融合定位系统:重新定义精度定位
在介绍公司的化工安全生产场景实践中,郭贤生揭开了另一层面纱——全栈混构融合定位系统。传统定位技术往往受限于单一通信协议,而到达角科技通过将蓝牙、Wi-Fi、UWB及Sub-1G多种通信协议集成于单基站,并优化标签碰撞算法,在通信速率、场景适应性等方面均达到较优水平,从而突破传统单频段定位设备的技术局限。
郭贤生介绍道,这项发表于《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等国际顶级期刊的成果,属于国内首个实现多协议全栈融合的定位基站方案。相较于单体制基站,其突破性在于通过协议级协同大幅降低部署成本,单基站即可满足工业、应急救援等多场景混合定位需求,目前已应用于化工、机器人等高并发、高精度定位的垂直领域。
跨场景定位大模型:“自主”学习适应不同环境
对于跨场景的技术,就是要突破原先定位方案场景割裂的瓶颈。郭贤生解释道,跨场景定位大模型旨在解决室内及复杂环境中带来的算法碎片化问题,将分散的定位场景统一为“输入定位请求-输出精准位置”的通用范式,无需针对不同基站类型定制算法。
该技术核心在于构建适配多模态数据的统一模型架构,同时充分挖掘跨场景定位数据的时空关联特性进行交叉注意力网络设计,利用自主监督学习架构,实现跨场景通用模型的高精度定位。郭贤生介绍说,目前该技术已实现室内外无缝衔接定位能力,为智慧停车、商业导航等领域提供标准化定位解决方案,并且降低了90%以上的场景适配成本。
从实验室到产业端:一个学术创业者的跨界启示
身为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郭贤生的创业历程本身就是一个产学研融合的范本。他坦言,促使自己走出象牙塔的,不仅是技术转化的机遇,也是对国家需求的响应。
这种使命感也让郭贤生创业路径体现出“研产”深度耦合模式:依托高校实验室完成从零到一的基础研究突破,通过校企联合攻关解决复杂场景定位难题,最终形成可商业化落地的解决方案。这种模式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又通过市场化验证技术价值。
对于科技创业者的寄语,郭贤生提出需坚守三重核心:其一,以家国情怀锚定方向,将技术攻坚与国家战略需求融合;其二,保持空杯心态,从实验室思维转向市场思维,快速迭代商业认知;其三,构建韧性思维体系,既要承受创业过程中资源整合、团队管理“脱层皮”的磨砺,更要建立持续学习机制应对未知领域。唯有保持“创业者+学者”的复合成长,方能在产学研融合中开辟新天地。
当定位技术正从“工具”进化为“基座”,当城市地下管网、高空无人机航道、山井矿场都需要厘米级精准定位时,科技构建的智能定位技术,将成为数字社会的核心基础设施。在定位导航这个看似传统的领域,科技企业正用AI与创新重新定义边界并持续探索深水区,在精进技术的同时,更是在绘制未来世界的空间坐标系。
新网银行最新打造的“AI构造力”直播栏目,紧跟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聚焦AI领域技术突破与创新应用,解读AI大模型如何重构金融及行业生态。通过直播访谈、线下交流、内容联动等形式,搭建银行科技、AI公司创始人、高校教授与财经媒体人之间的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