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由桂客学院、律新社主办、北京传家律师事务所承办的“从遗产管理到财富传承的传家方案”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遗嘱库项目办荣誉主任、桂客学院院长刘桂明,中国行为法学会总监事黄永维,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许身健,北京博锐开放政策研究院院长靳晖,律新社创始人、CEO王凤梅,司法部原法律与生活杂志总编辑杨大康,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理事朱炜,北京市求是公证处资深公证员宗于淇,中华遗嘱库创办人陈凯,北京传家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张大龙,中华遗嘱库法务部总经理刘鹏等来自法律业界学界的专家学者、律师及相关代表约20人参加会议。会议通过主题演讲与研讨等形式,共探财富传承法治化路径。承办方传家律所作为专业领军机构,首次透露其“诉讼+非诉”双轮驱动模式的实战成果——案件胜诉率与客户满意度双100%的行业标杆数据,引发全场热议。
千亿蓝海新风口:财富传承逆势增长显韧性
北京市通州区政府区长助理、政府特聘专家林巍在书面发言中表示:“财富传承作为银发经济的核心赛道,年均非金融服务规模已突破4500亿元,且需求高度集中于60-80岁高净值人群,展现出强劲的抗周期增长潜力。当前,通州区正以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为目标,鼓励法律服务机构与中华遗嘱库等专业平台协同创新,通过‘法律+公证+调解’联动机制,推动继承纠纷高效化解,助力家庭财富有序传承。”
中华遗嘱库创办人陈凯表示,我国财富传承产业处于“萌芽期末向早期过渡”的关键节点,虽历经十余年探索,但社会认知目前仍局限于律师、金融等专业圈层;值得注意的是,曾被普遍回避的财富传承话题已获大众关注,高净值人群率先布局,预示产业将迎快速发展窗口期。当前,行业在法律服务、金融及家族办公室领域初步协同,但存在认知割裂、跨领域协作不足等深层矛盾,故而要打破行业壁垒,构建包含法律、金融、家政、健康等多维度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形成“公益为基、整合发展”模式。
“诉讼+非诉”双轮驱动创新发展
北京传家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张大龙在发言中提到,作为我国首家专注遗产管理与财富传承的专业律所,传家律所打造的“诉讼+非诉”双轮驱动服务体系,开辟了家事纠纷解决新路径。自2024年成立以来,已处理百余起遗产诉讼案及数十个非诉项目,所有业务类型均为遗产诉讼、遗产管理和财富传承,涉及资产超数十亿元,更实现某高端客户签约当日付款400万元、目前所有已结案件胜诉率与客户满意度均100%的“双百”成绩。其首创“调解前置”机制,联合相关调解组织建立由退休法官、公证员等构成的跨领域团队;从多维度调解纠纷;与中华遗嘱库精准对接,实现“社会效果前置、公益服务前置”创新模式;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涵盖20余项服务,并对接保险规划、债务隔离等工具实现财富安全传承。
公益为基,整合发展
传家律所的全体律师和工作人员均积极参与中华遗嘱库公益项目,从遗嘱咨询到纠纷调解,从法律宣讲到社区服务,都有传家律师的积极贡献。中华遗嘱库法务部总经理刘鹏对传家律师的公益行动表达了充分的肯定,他说:"传家律师不仅展现了专业的法律素养,更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的付出让更多家庭受益。"传家律所在积极奉献公益的过程中,与公证、调解、心理咨询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形成"法律+信任"的协同模式。在遗嘱继承纠纷调解中,依托中华遗嘱库的公信力,有效降低当事人的对立情绪,提升调解成功率;传家律所则发挥专业优势,确保法律风险全面把控,并实现非诉调解与诉讼的高效衔接。2024年,成功办结遗产继承案件1087例,其中继承纠纷调解案件350例,成功达成和解332例,调解成功率达94.86%。在继承服务领域,传家律所、中华遗嘱库与公证处进行紧密协同,通过前置存证、信息共享等方式大幅提升服务效率。中华遗嘱库与传家律所、公证处、民非组织等多方联动,构建"传承无忧"服务体系,通过区块链存证(遗嘱生效周期从86天压缩至7个工作日)、跨机构协作(继承手续当天办结)及全球146个国家地区的跨境继承网络,真正实现"法律专业度、社会公信力、实务高效性"三位一体的全方位传承保障。这一模式既弥补了律所单独介入时公信力不足、公证联动弱的短板,又通过技术升级与资源整合,让遗嘱继承服务更便捷、更可信、更无忧。
多元视角共探财富传承的未来之路
在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深入交流。中国行为法学会总监事黄永维以北京朝阳法院亿元遗产案为例,强调“法律+公证+调解”联动机制的重要性。传家律所调解团队通过三维介入促成和解,不仅避免2亿元股权损失,更证明专业调解在财富传承中的不可替代性。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许身健教授指出,当前社会财富形式与家庭关系日益复杂,处理遗嘱诉讼等案件亟需专业力量,传家律所与中华遗嘱库合作推出的“三段式风险预判模式”,在2024年126起案件中,将继承纠纷处理周期缩短至4个月,效率提升超75%,率先为行业提供了可参考的解决方案。
北京博锐开放政策研究院院长靳晖表示,财富传承制度建设领域涉及民政、法律服务、金融监管等多部门协同。当前,房产纳入信托财产及相关税收制度仍存在诸多待解问题,建议从文化、经济、法律、金融等多维度切入,通过案例驱动,推动银发经济、金融服务养老创新政策在北京先行先试,强化公益组织、律所、公证机构、金融机构、法院等多种机构间的合作。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理事朱炜结合养老领域工作经历,提出了应将有财富传承需求的人群进行有效归纳整合,推动行业发展。
司法部原法律与生活杂志总编辑杨大康认为,我国死亡教育在过去有所缺失,强调中华遗嘱库及相关服务对个人自主决定身后事意义重大。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遗嘱库项目办荣誉主任刘桂明就研讨会共识做了总结发言:财富传承服务需突破传统诉讼框架,在政策红利与技术变革的双重驱动下,构建“法律工具+情感修复+数据智能”的复合型体系。从中华遗嘱库的公益实践到传家律所的专业深耕,从国际经验本土化到行业标准自主创新,中国财富传承正从“解决纠纷”迈向“系统规划”,逐步形成兼顾法律严谨性与家庭情感价值的“传家方案”。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探索中国财富传承服务体系本土化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