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之年,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再出发之年,金融盛会在上海接踵而至。继陆家嘴论坛、外滩大会之后,定位“非官方”“国际化”“专业化”的外滩金融峰会于10月23-25日在沪召开。本届外滩金融峰会继续聚焦金融开放、金融科技、资产管理三大主题,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呼应契合。会上,周小川、易纲、方星海等嘉宾均有精彩发言。
周小川:一带一路并非债务陷阱 中国积极发动G20"缓债计划"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表示,“一带一路”并非如同个别西方国家所说是中国所设的“债务陷阱”,相反,在新冠疫情加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还本付息负担的时期,中国是积极发起和参与G20的“缓债计划”的国家之一。
周小川指出,确实新冠疫情加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还本付息的负担。另外疫情之后的复苏不仅仅是取决于发达国家,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量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不能成功克服疫情实现复苏。
他提到,最近召开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中,中国积极发起和参与G20的“缓债计划”,但是疫情比较复杂,疫情过后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还是需要研究的,并不意味着当前的缓债,就一定是疫情后的债务重组,就一定是减债和消债。
和合资管发现,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疫情后未来能力的建设,特别是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未来生产能力的建设。有些国家不愿意轻易违约或者申请债务重组,因为他们考虑的是自己未来的信誉,未来在国际市场、在“一带一路”合作中所处的地位,他们希望未来有更多能力。
和合资管认为,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重要,但是更关键的是应该如何促进不同国家将宏观经济发展好,能够将基础设施做好,将生产能力做好,为未来长远发展奠定道路。未来的发展道路肯定是大量依靠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依靠多边主义,当前的一些政策选择既是关键,同时也不能顾前不顾后。
易纲: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主导 减少对人民币跨境使用限制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总结了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开放的进展,并对新发展格局下金融业开放进行了展望。易纲表示,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金融业开放不仅引入了机构、业务、产品,增加了金融要素供给,还促进了制度规则的完善,促进了金融制度供给。这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能力,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会上,易纲提出要持续推动金融业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金融展业环境。第一,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开放理念和模式的转变。第二,统筹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第三,在加快开放的同时防范风险。
和合资管认为,金融业开放是互惠互利的,金融是竞争性服务业,开放竞争有助于中国自身金融业发展和效率提升,而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也能更好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红利,实现互利共赢。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仅要便利商品和要素的流动,还要推动规则制度型开放,增强制度的竞争力,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也有利于全球经济。
方星海:从局部开放想全面开放转变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要做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关键是打通循环中的各种堵点,使得两个循环都畅通起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对于打通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堵点,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国务院金融委的统一指挥协调下,我们稳步推进市场、产品、机构的全方位开放,沪深港通机制持续优化,A股纳入国际主要指数,沪伦通试点稳步扩大,QFII/RQFII规则修订发布;ETF互联互通逐步拓展,多个期货品种对境外投资者开放;证券期货机构外资股比限制提前全面放开。
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便利性不断提升,参与程度不断深化。2018年以来,外资机构投资者持有A股占比显著提高,这充分体现了全球投资者对A股和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认可,为有效应对疫情冲击、保持市场稳健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此,和合资管认为,证监会面临新的起点,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在稳步放开跨境投融资限制的同时,更加注重制度规则的深层次对接,不断增强政策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推动中国资本市场从局部管道式开放向全面制度型开放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