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迎来110周岁生日的中国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企业发展的探索上依然充满着创新精神。1月12日,中国银行首届GBIC高峰论坛在北京以及全球22个分会场,共同连线举办。论坛秉持服务实体经济,陪伴企业家成长同行的初心使命,通过搭建政府(Government)、商行(Bank)、投行与保险(Investment Bank & Insurance Institution)、企业与客户(Corporate & Client)四方政策互通、资源互享、信息互联的开放平台,旨在汇聚各方市场主体,开展多边交流合作,促进协同共赢。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劲松、中国银行副行长林景臻、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霍学文、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许心超、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王磊、北京市通州区政府副区长苏国斌、北京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李永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以及多位创新经济企业家代表在北京出席论坛。
GBIC高峰论坛是以企业和企业家需求为核心构建,目的在于促进高质量的政策和服务供给。政府方面,聚焦企业关切,优化政策制定,构建更加适宜科技创新的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发展信心,促进地方经济增长。金融机构方面,加快产品服务体系创新,强化跨领域的金融资源整合,以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支持方式,促进创新经济发展。
张劲松副秘书长肯定了中国银行一直以来为首都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他也提出,希望大家通过“GBIC高峰论坛”进行深入研讨,形成多边共识,共同推动金融更好地支持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林景臻副行长表示,中国银行之所以要打造GBIC高峰论坛,目的就在于搭建政府、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企业与客户的开放平台,旨在共同落实国家战略,支持科技创新,为企业和企业家发展贡献力量,为创新发展注入金融动能。
霍学文局长表示,GBIC论坛是让梦想升起的地方,也是让企业成长的地方。他指出,未来的GBIC论坛一定是创新经济的金融服务平台,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平台,是长期资本服务科技创新的平台,更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平台。
刘元春教授发表“共同富裕国策下高质量发展”主旨演讲,指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创新在未来5年、10年中的核心依然是科技,而科技创新要依赖于科技治理自强战略。他认为,要实现科技治理自强战略,就需要加强基础研究,需要在“卡脖子”问题上得到一系列的突破,需要在高水平人才团队的培养体系上有突破性的改革,需要构建科技战略支撑体系,以及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型创新体系。
围绕“高质量发展中的GBIC”主题,来自北京金融局的霍学文局长、北京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许心超、北京经信局副局长王磊、通州区副区长苏国斌、北交所副总经理李永春、加科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印祥,以及中国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首席业务经理王晓卓、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行板块管委会主席、公司执行委员会委员沈奕、以及中国银行个人数字金融部私人银行中心总经理王亚,展开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圆桌论坛。分别从企业的需求、政府的角色及政策支持、银行、投行如何提供金融服务等角度,对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搭平台、树品牌、促交易、活经济”,是GBIC高峰论坛的主要作用和目标。据中国银行个人数字金融部私人银行中心总经理王亚介绍,“搭平台”是指搭建政府、商行、投行与保险机构、企业四方政策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共联的互动平台,促进深度交流对接。帮助企业家及时把握政策机遇,掌握金融产品服务信息。同时,让政策制定者和金融机构倾听企业家诉求,优化服务体系。
“树品牌”,是指要形成行业领先的GBIC创新企业服务体系,为企业家提供全视角、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方案,助力企业家客群创业创新,实现自我价值,践行社会责任。
“促交易”,是指强化多边合作关系,共筑伙伴关系网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蹉商,推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企业与政府、银行与政府双边及“政府-银行-企业”多边合作。适时总结经验、编制GBIC服务案例,为促动更多笔数、更大规模交易贡献先行经验。
“活经济”,是指整合发挥中银集团综合化全球化经营优势,为企业家提供“境内+境外”“商行+投行”一体化金融服务。从更大视角看,GBIC平台还构筑了G、B、I、C有效联动机制,打通了“政府引导-金融支持-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的价值链条,有效激发各市场要素活力,共同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次论坛上,中国银行还连续第四年发布了《中国银行个人金融全球资产配置白皮书》,建议2022年全球大类资产配置顺序为权益、债券、黄金、商品。同时预测称,今年中国经济将稳中有进,有望继续成为全球投资的亮点。
此外,结合多年服务企业家客群的经验,中国银行发布《中国上市公司创始人财富价值管理白皮书》。“白皮书”显示,企业家不仅关注家庭财富,追求企业发展,还更加积极的融入社会发展,承担社会责任。从结构上看,企业股权是企业家家庭财富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也造就了家庭、企业和社会三个层面上都更加鲜明的财富管理需求。面对企业家客群,私人银行不仅应关注其家庭全生命周期需求,还需要统筹考虑家庭和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一揽子财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