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金融 > 银行 >

农发行安徽省分行全力以赴保秋收

  大众财经网   来源:大众财经网 www.dzcjw.com  发布时间:2019-01-08 15:33:28


面对今年复杂多变的秋粮收购形势,农发行安徽省分行以党建为引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把粮油收购信贷作为全行业务工作的首要职责和重中之重,寓信贷管理于金融服务之中,全力以赴做好信贷资金供应和管理工作,促进了全省秋收工作顺利进行。截至11月末,累计发放秋粮收购贷款99.84亿元,同比多投放30.82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90.7亿斤,同比多收43.8亿斤,收购量约占社会收购量的65%。

 
一、层层抓落实,为支持秋粮收购提供组织保障。省分行党委多次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秋粮收购信贷工作。并召开全省二级行行长参加的秋粮收购信贷工作会议,统一思想认识,扎实做好秋粮收购信贷工作。充分发挥党建对粮棉油信贷的引领作用,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把秋粮收购信贷工作责任落实到位,确保秋收目标任务全额完成。收购期间,要求主产区各级行主要领导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和收购一线进行督查,对重点和敏感地区包点督导,及时解决收购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狠抓“六个早”,为支持秋粮收购提供政策保障。面对今年国家粮油收购政策调整,提前完成相关工作部署。一是早调研。在秋粮上市前,深入秋粮主产区了解今年的生产及收购形势,掌握第一手资料。9月27日,会同省粮食局、中储粮安徽分公司召开政策性粮食收购联席会议,共同研判秋粮购销形势,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秋粮收购政策和措施。二是早部署。科学做好收购库点和仓容布局工作,为秋粮收购打下良好基础。一方面,合理布局信贷支持主体,确保每一个产粮大县都有农发行贷款支持的企业设置的收购库点,不留收购资金供应“空白点”。对一个县域内确实不能布局农发行贷款支持的企业收粮,督促地方政府指定1家企业收购。另一方面,积极会同省粮食局、中储粮安徽分公司通过跨省调运、跨县集并、腾仓并库、加快建库等措施,深挖省内现有仓容潜力,有效解决仓容区域不平衡的问题。目前,已配合中储粮直属企业和地方粮食主管部门分三批认定收储库点702个,落实空仓容100亿斤,基本能保障秋粮收购需要。三是早安排。10月8日,与省粮食局、省农委、省物价局、中储粮安徽分公司召开2018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收购准备工作联系会议,研究启动预案申请等事项,促成符合条件后我省于10月16日第一时间启动了最低价收购预案,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四是早落实。因企制宜及早核定企业秋粮收购贷款额度。目前,已对159户企业核定授信额度120亿元。五是早宣传。秋粮收购前,与有关部门联合印制了《2018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工作手册》,下发各市县,积极宣传我省及农发行秋粮收购信贷政策,并利用农发行系统优势,加大产销对接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六是早投放。充分利用最低收购价政策启动前的窗口期,投放储备贷款17.66亿元,帮助各级承储主体提前掌握粮源,及时完成轮换计划。三、政策性业务与市场化业务并重,为支持秋粮收购提供措施保障。一是全力保障政策性收购资金供应。加强资金计划调度,增加每天资金请调场次,全力保证粮食最低价收购资金及时供应。收购期间,开户行按日监测收购进度,第一时间掌握各库点收购资金余缺,主动督促中储粮直属企业及时、足额申办后续收购贷款,并拨付到委托收储库点,保证收购资金供应不断档。截至11月末,累计投放最低价收购贷款76.66亿元,同比多投放23.41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秋粮43.07亿斤,同比多收12.79亿斤。二是全力以赴做好市场化收购业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支持粮食购销企业快购快销,重点支持用粮企业快购快用,重点支持企业开展产销对接。截至11月末,累计投放市场化收购贷款5.34亿元,同比多投放3.95亿元,增幅284%。收购期间,行领导亲自带队,帮助省内粮食购销企业找销路,推动“皖粮销全国”;积极为“北粮南运”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增强企业经营效益;支持地方国有粮食集团与龙头加工企业按照“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开展委托收购合作,稳步增加市场化客户总量。三是扎实推进粮油信贷精准扶贫工作。按照“实事求是、应认尽认、保量增效、综合选优”的原则,预计至年末粮棉油扶贫贷款余额可达485亿元,约占粮棉油信贷总额的45%。收购期间,联合有关部门在国定、省定贫困县挂牌设立了96个精准扶贫示范收购库点,编印了《安徽省贫困人口集中区域扶贫服务手册》,为贫困农户售粮开辟绿色通道。同时,会同中储粮安徽分公司对系统软件升级改造,将我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姓名及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录入政策性收购“一卡通”系统,提高了精准服务贫困人口的水平,也便于扶贫认定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 来源:农发行安徽省分行 作者:综合



    免责声明: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大众财经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大众财经网”和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大众财经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 3、大众财经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与大众财经网无关。4、大众财经网友情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