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财 > 基金 >

【利得投教小课堂·24】在市场波动和约束中创新——国内市场中性策略成长记

  大众财经网   来源:大众财经网 www.dzcjw.com  发布时间:2019-12-20 10:10:43


 上期利得投教小课堂为大家介绍了市场中性策略的原理和配置价值,想必大家对市场中性策略都有了一定的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放眼市场,市场中性策略在国内发展得怎么样?本期利得小编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市场中性策略的"过去"

市场中性策略的本质是一种多空对冲策略,因而其在国内的发展历程伴随着股指期货运行规则的"松绑"和量化选股策略的创新,也囿于此,多年来,市场中性策略的发展不可谓不曲折。

2010年4月,量化策略开启:首个股指期货IF合约(沪深300股指期货)在中金所上市,开启了国内量化策略的大门。

2011年至2015年6月,市值风格存在偏离:因中证500股指期货较晚上市交易(2015年4月),这段时间内沪深300股指期货是唯一可用于对冲的期货品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市场中性策略在风格和行业偏离上控制较为宽松。

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遭遇空前挑战:2015年6月股票市场大幅波动后,股指期货出现深度贴水。同时监管层大幅收紧股指期货政策,包括限制开仓手数、提高保证金比率和日内平仓手续费,2015年9月7日,非套保交易单个股指期货品种开仓被限制在10手,保证金比例升至40%,对冲成本大幅上升。

 

*什么是期货贴水?

在期货市场上,如果远期期货的价格低于近期期货的价格、现货的价格高于期货的价格,则基差为正数,这种情况称为"期货贴水",或称"现货升水"。

2017年至2018年,股市风格严重分化,选股Alpha难度增加:2017年以来,股指期货基差逐渐收敛,对冲成本显著下降;但是在"二八"行情下,股市风格严重分化,上涨股票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市值股票上,选股Alpha面临较大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管理人开始发展具有 "多头"特征的股票指数增强策略产品,或者适当放开市场中性策略产品的风险敞口限制(允许部分敞口暴露)。而部分管理人则开辟与传统多因子模型不同的量价高频策略,以机器学习、高频交易、非线性组合为方向,将市场中性策略引领至一个新阶段 。

市场中性策略的"现在"

市场中性策略的"过去"并不顺利,但专业的管理人从不放弃,不断探索策略创新,改善市场中性策略的业绩。

在规模上,根据中信证券研究,目前私募证券基金中股票市场中性策略产品规模估测约460亿元,公募基金中股票市场中性策略产品规模为44亿元。

 

在私募管理人格局上,根据中信证券研究,在市场上10亿元以上私募管理人中,市场中性策略管理人为31家,占比10%,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其次为杭州、北京、深圳等地区。

在业绩上,私募管理人业绩优于公募基金,大中型私募管理人业绩更优。2014 年1月至2019年6月,私募基金管理人整体取得了7.04%的年化回报,其中10亿元以上私募基金管理人更是整体获得了10.1%的年化回报。

 

在策略上,选股策略正从基本面多因子模型向量价高频统计套利发展。传统多因子模型是国内市场中性策略的起步策略,其以基本面因子为主,强调模型背后的投资逻辑,调仓频率较低,因子之间以线性方式进行组合。随着采取该策略的管理人增加及股市风格的分化加剧,要通过传统多因子模型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显著增加。部分管理人转向基于量价指标的统计套利模型,该模型强调统计规律,高频调仓换股,并采用非线性方式进行组合。

 

对冲策略则从IF对冲到IC对冲、混合对冲。IF合约,即沪深300 股指期货,是国内最早推出也是在国内市场中性策略中广泛使用的对冲工具。IC 合约,即中证500股指期货。二者各有优劣可见下图。

 

相较IF对冲,IC对冲和IC+IF对冲能够显著增加选股超额收益,而被更多管理人所偏好。

此外,2016年以来,各种收益增强策略逐渐丰富,部分管理人通过产品合同允许的少量敞口在市场中性策略基础上叠加股票多头策略,并进一步叠加T0策略、打新策略等。近几年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型技术为策略开发提供了更有效率更强大的工具,市场中性策略在技术赋能中不断创新发展。

 

从市场中性策略的"过去"说到"现在",可以看到,市场中性策略在市场波动和规则约束中成长起来,智慧且勇于创新的优秀管理人不断利用深度研究和科技赋能开发新策略。投资从来都是一件专业的事,要想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获取超额收益,尤其需要倾注大量心力。对高净值人士来说,大额的资产配置交由专业可靠的资管机构是更理性更成熟的做法,市场在变化策略在创新,在投资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则即是,选择值得信赖的管理人,配置符合自己收益预期和风险偏好的产品。

 

* 本文部分观点及图表来自中信证券研究部金融产品组《市场中性策略发展现状及其配置价值》

  • 来源:东方财经网 作者:综合



    免责声明: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大众财经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大众财经网”和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大众财经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 3、大众财经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与大众财经网无关。4、大众财经网友情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