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斯拉“量产传奇”到中国市场“破局者”,当一辆车的价格被压缩到1万美元以下,还能兼顾空间、安全与基础智能,这不是空想——山子有谦汽车CEO朱人杰正带着一支横跨传统车企与互联网的跨界团队,将这个目标照进现实。
这位曾主导特斯拉Model3、ModelY、Cybertruck三款车型量产的“关键先生”,如今以山子有谦为载体,与天猫联手打造首款增程式SUVV17,计划2026年量产。
以极限效率与跨界团队叩击汽车制造新边界
用“极限效率”改写行业纪录,朱人杰的名字,与特斯拉具里程碑意义的量产项目紧密相连。在上海工厂,他带领6000人团队将ModelY生产线的日产量推至2000台,创造当时中国整车生产效率纪录;转战美国得州工厂,他16个月内从零组建3000人团队,让充满颠覆性设计的Cybertruck实现周产1000辆的目标。在特斯拉,我学会的不是如何造车,而是如何无限接近车的物理极限。”朱人杰的这句话,道破了他对制造业的理解——效率不是数字游戏,而是对生产流程、团队协作、技术落地的极致重构。
朱人杰的全球化视野,既来自特斯拉的跨国经历,也源于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刻洞察。“在中国,依托成熟的产业链,1万美元以下的车完全可行。”他坦言,中国汽车供应链的量大质优价低,是山子有谦敢挑战低价市场的底气。
事实上,山子有谦的底气,不仅来自朱人杰的个人履历,更源于一支平均从业15年、主导过50余款畅销车型的核心团队。他们中既有特斯拉、大众等传统车企的老兵,也有阿里、华为等互联网与科技公司的新锐,共同构成了“懂制造、通技术、晓用户”的复合型战力。
山子有谦汽车研发团队由电子电气架构、三电系统、车身技术等领域的专家领衔,具备全栈自研能力:
周洪波(电子电气架构及智能座舱总工程师):理想汽车早期创业团队核心成员,前高合汽车智能电子电气中心负责人,是国内智能车电子电气架构设计和搭建的开拓者之一。宁李谱(动力总成总工程师):华为数字能源前首席专家,专注动力电池电芯与电池包结构、以及储能系统研发。安康(车身及内外饰总工程师):奇瑞汽车国际研究院前车身总监,前理想汽车纯电平台车身平台研发负责人,国内首批钢铝混合材料和复合材料车身、一体式压铸技术实践者。
制造团队汇聚了来自特斯拉、一汽-大众等企业的生产管理骨干,以“极限效率”著称:
杨杰寅(制造工程总监):一汽-大众天津工厂前工艺规划负责人,曾主导大众康采标准工厂数字化转型。孙凤锁(工厂规划和设施运营总监):蔚来汽车前智能装备负责人,构建“零故障”设备运维体系,实现98%以上设备综合效率(OEE)。
在产品市场团队方面,周东来(产品规划负责人):14年上汽整车开发经验,7款成熟车型开发经验,熟悉整车产品从前端定义至上市营销的全链业务内容,拥有别克新君威君越、别克昂科威、雪佛兰探界者、飞凡等产品开发的项目经验,实现了智能配置与成本的最优平衡。
俞洁瑾(营销市场负责人):前阿里巴巴体系市场总经理,曾0预算打造爆款互联网产品《北斗北斗,收到请回答》,获1亿用户参与,助力品牌估值增长5倍;独创“攻守销”一体化营销体系结合线上线下一体化ROI模型,提升转化率;前资深媒体人,原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记者、主持人。
天猫赋能破局,V17定义亲民出行新生态
事实上,山子有谦的母公司山子高科,早已通过多步布局,为整车制造铺平了道路。2023年,山子高科通过收购河北红星汽车,获得了比较完整的乘用车生产资质(1256资质),并改造其70年代工厂生产宝斯万城配物流车;随后与吉利合作,盘活哈尔滨原哈飞工厂(福特曾运营),生产专供俄罗斯出口的云枫汽车,打通了乘用车从生产到出口的全链路。
“从零部件到商用车,再到乘用车,集团相当于上完了造车的所有课程。”目前,山子有谦正推进双工厂战略:短期改造现有工厂满足V17量产,长期在长三角布局新基地,利用当地密集的零部件配套资源提升效率。“第一阶段产能目标10万辆,完全能支撑初期市场需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与天猫的深度绑定,是山子有谦区别于传统车企的关键。这种合作不仅是渠道创新,更是对研产供销全链路的重构。
天猫的上亿用户消费数据,成为V17产品定义的指南针。通过分析不同地区、年龄、收入群体的购车偏好,团队发现:下沉市场用户最在意空间大、价格低、续航够,对智能驾驶等功能需求较低。这直接决定了V17的核心参数——4.5米车长、1万美元以下定价、增程动力。传统车企靠经验拍脑袋,我们靠数据做决策。俞洁瑾解释,天猫的算法能精准锁定1000万潜在车主,形成精准的客户画像,后续投放转化率比传统广撒网模式提升3倍以上。
山子有谦与天猫的合作,还颠覆了传统4S店模式:在销售端,用户在天猫下单后,可通过支付宝选择月付千元左右的分期方案,无需首付即可提车,降低购车门槛。在交付端:采用仓交一体模式,利用天猫全国2500家旗舰店作为体验点,通过几十个地区中心仓完成交付,省去线下门店建设成本。
售后端:复用天猫现有售后网络,用户可在线预约维修、购买改装配件,实现买车-用车-升级的全链路服务。“传统车企卖车,30%成本花在渠道;我们与天猫合作,这部分成本能省下来让利给用户。”朱人杰算了一笔账,这种模式可让V17的终端价格再降5%-8%。
目前,V17样车已完成外观与内饰展示,动力总成和底盘正处于开发阶段。按照计划,2025-2026年将完成供应链定点和模具开发、产线改造与测试认证,2026年下半年正式量产。
“它可能不智能、不花哨,但一定是能让6亿月收入较低人群买得起、用得放心的车。”朱人杰强调,V17的意义不仅是一款产品,更是对汽车该为谁造的重新定义——不是为了炫耀技术,而是为了满足最朴素的出行需求。
从“第一辆车”到生态构建山子有谦的蓝图不止于V17。朱人杰透露,团队正规划全产品线,向上将推出带智能驾驶的升级车型,向下探索A00级入门市场,形成高、中、低全覆盖的产品矩阵。
2026年,V17的量产将是这场挑战的首次答卷。对朱人杰和他的团队而言,这或许不是最炫目的产品,但一定是最贴近初心的尝试——让汽车真正回归为人服务的本质。
数据及图片提供方:山子有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