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联社
网约车,为解决出行难题而生,如今却几乎陷入“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境地:司机不满意,因为收入减少,获得感在下降;乘客不满意,因为不安全,乱收费,体验差;平台也不满意,因为屡屡成为舆论“口诛笔伐”的对象,而司机和乘客的“吐槽”,最终指向的,都是平台。
于是,很多司机不想接单了;很多乘客再三权衡之下,还是选择了打的。这样的局面,谁来破?最近,首汽约车推出了一项措施,将不再按照订单抽成的方式来向司机收取服务费,而是改用“服务费包干模式”。这个模式的首创者是一家叫作“万顺叫车”的网约车公司。正是因为服务费包干和合伙人制度,万顺叫车引起了行业的注意,甚至有评论甚至认为万顺叫车的模式极有可能重塑行业格局。
它是否真有这样的“魔力”?
遭遇用“脚”投票
曾有机构统计显示,有79%的网约车司机对收入“不满意”,同时也有约78%的司机缺乏职业安全感和归属感,随时准备“逃离”。
杨童靴就是准备“逃离”的网约车司机的一员。
4年前,他还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有单位有同事,收入也还算稳定。网约车刚刚兴起的时候,听说司机轻轻松松月入过万。于是,杨童靴辞职“下海”,自己买了辆车,成为了一名专职网约车司机。
第一年,杨童靴还算满意,月收入比之前增长超过50%。但随着平台补贴减少,市场竞争加剧,杨童靴的收入慢慢在下降,现在偶尔还不如以前。他坦言,除了补贴少了,抢单的人多了之外,他个人工作热情在消褪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平台抽成越来越高,就算多跑单,算下来并没有多赚多少钱,那还不如休息下,他表示。
根据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上半年,全市网约车日均每车订单运营金额仅为296.2元,还不及出租车的30%。而东莞市的这一数据仅为157元。相对发达城市尚且如此,网约车司机的收入状况可想而知。
除了收入因素之外,网约车司机的获得感也在下降。滴滴曾发布一则报告,2019年一季度,仅滴滴一家平台,就发生了10起刑事案件,111起治安案件,接到8万次投诉。近年来网约车安全事故频发,屡屡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这让网约车司机们无法从工作中收获尊重。
司机的情绪被传导至乘客。近年来,关于网约车的投诉呈几何级速度增长,投诉热点则主要集中在价格和服务两个方面。一位网约车平台人士认为,司机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出行体验下降;而收入每况愈下,则“逼迫”司机采用一些不合规或者“见不得人”的手段去增加收入,例如绕路、擅自加价等。
被寄予厚望的网约车行业,似乎正在偏离最初的方向,而来自司机和乘客的“夹击”,也将网约车平台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网约车行业亟需一场变革,来“洗心革面”,重新出发。
服务费包干直击痛点
体验大不如前,价格却一直在涨,连基本的安全问题都得不到保障——网约车被“吐槽”的焦点问题,总结起来并不难,但全国超过百家网约车平台,却都没能拿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应对。
不过,最近有一种所谓的“平台服务费包干模式”在行业里引发了强烈关注。据悉,首创这个模式的是一家叫“万顺叫车”的网约车公司。目前,首汽约车等平台也正在跟进。
传统的网约车平台收费模式,是根据订单金额抽成,这个比例一般在20%上下。但“平台服务费包干”模式不是这么干的。据了解,在这种模式下,司机每个月只需要向平台缴纳一笔固定的费用,之后每跑一笔订单,赚的钱都是自己的,平台不会再抽取佣金。
据万顺叫车创始人、董事长周正清介绍,万顺叫车平台的司机每个月缴纳的包干费用只有几百元,司机的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平台。究其原因,除了平台不再按比例抽成之外,司机每多跑一单,纯收入就会多一份,这种收费模式大大激发了司机的跑单积极性。
我们不妨来算一笔账。如果一个网约车司机一个月跑了10000元的单,按照行业平均约20%的抽成比例,扣除服务费后司机的收入只剩8000元(未扣除油耗、损耗等其他成本)。但在万顺叫车的“平台服务费包干”模式下,司机拿到的收入可能要超过9000元。
这种差别在实际情况下可能会更大。据了解,正是凭借这个模式,万顺叫车逐渐在用户当中积累了司机态度好、服务体验佳的口碑。而首汽约车的跟进,则既有可能是一种信号:服务费包干模式将颠覆和替代传统的网约车平台收费模式,从而成为行业主流。
在一些行业研究人士看来,这并非不可能。相关分析认为,如果说滴滴、快的是用价格战的方式将网约车这个新鲜事物快速推向市场,那么“平台服务费包干模式”将可能是行业在价格问题上的又一次变革。毕竟,烧钱、补贴都不可持续,唯有模式创新,才能直击行业痛点,为网约车行业重新形象找到出路。
能否带来颠覆和新生
相关分析认为,网约车平台们之所以对目前存在的行业“痼疾”无能为力,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病根”在什么地方。我国是人口大国,出行是刚需,“滴滴”们用价格战、补贴战解决了乘客的问题,但司机的问题是被忽视的。
周正清则指出,根据万顺叫车的经验,网约车司机的诉求主要在于增加收入、获得归属感、受尊重、有未来。“平台服务费包干”模式,正是着力于解决司机的收入和受尊重的问题:收入提高了,司机的工作热情也被激发了。司机更愿意服务好乘客,出行体验因此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司机和平台也会收获更多的尊重。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万顺叫车还为化解“归属感”和“有未来”的问题找到了答案。据了解,万顺叫车专门拿出了15%的股份留给合伙人。其中,高级合伙人不超过10万名,共享6.65%的股权;共享合伙人不超过100万名,共享6.65%的股权;巡游出租车合伙人不超过50万名,共享1.7%的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万顺叫车的合伙人不需要自己出股本,但如果公司盈利了,他们可以拿到分红;如果公司亏损,合伙人则不担责任。合伙人制度确立的初衷,是为了让司机也成为平台的老板,共享平台成长的红利。
这就是万顺叫车版本的合伙人制度。为了保证合伙人制度的顺利推行,万顺叫车还在各地设立了分支机构和服务站,定期组织司机开会、培训、聚会,一方面提升司机的思想意识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也让司机有了“单位”、“同事”和归属感。
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万顺叫车采用的是一种更偏重于渠道运营的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前期投入巨大、通过价格战获取用户占据市场份额的互联网模式,但在根本上,仍然是聚焦于C端用户。无论是平台服务费包干还是合伙人制度,其核心都是在解决司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司机的工作热情、服务质量,来提升出行体验,改善网约车平台形象,从而牢牢抓住用户。
据媒体报道,某网约车平台在2018年补贴司机超过113亿元,但全年亏损总额高达109亿元。显然,用高补贴和烧钱来挽留用户的模式已无法持续。万顺叫车的新模式能否颠覆传统、带来新生,市场将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