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期货:如何做好生猪套期保值的“下半场”?
生猪期货自今年1月8日挂牌上市以来,备受市场关注,期货主力合约和现货价格的走势逐渐开始同频,市场对于价格的充分竞争,也导致了基差开始出现了规律性的变化,尤其是在近两个月,基差的波动幅度开始收窄。
现货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究其原因,从农业农村部4月份的统计报告上可以看出端倪,主要因素是供给过剩、需求疲软和养殖成本过高。首先,供给上,从统计数据来看,根据当前能繁母猪的数量预测,我国2021年生猪出栏量约为6.9亿头,跟往年对比没有太大变化,甚至略有萎缩。但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上述的出栏生猪是指“标猪”,也就是230斤/头,这与养殖企业的生猪出栏斤数具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对局部地区大、中、小养殖企业的实际调研来看,普遍出栏斤数应该在280斤左右。尤其是恢复产能以来,二次育肥、三次育肥屡见不鲜,所以造成了实际供给过剩。其次,夏季的到来,从国民饮食结构上来看,生猪需求更加疲软。最后,养殖成本,从期货上来看,虽然玉米、豆粕在近一个月以来,有所调整,但仍处在较高的价格水平,从而导致饲料成本居高不下,使得养殖企业愈发困难。
和合期货从实地调研出发,了解养殖企业的现实状况,并进一步分析生猪的养殖成本。目前,养殖成本大体分为:仔猪采购、保健和防疫、设施和人工、饲料等。
以部分地区的调研为基础,我们简单计算一下当前的养殖成本的下限。其中,人工成本受到疫情的影响,有了较大幅度增加,环保成本也在大幅增加,各企业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酌情估算。
首先是防疫成本,猪瘟疫苗和伪狂犬疫苗,约为15元/头,保健和驱虫50元/头左右;其次是场地费用和人工成本,中小型养猪企业的养殖场地标准要求不高,折合成本也维持在70-80元/头左右,智能型养殖基地成本会有所不同,而人工费用则随着国内疫情的变化,不断增加,以往15元/头•月的费用恐怕难以雇佣到经验丰富的养殖工人;最后是饲料成本,猪饲料根据配方不同,所需要的豆粕、大麦、玉米、膨化大豆等不尽相同,但豆粕、玉米价格的居高不下,替代品价格也不会很低,这就造成了饲料成本不会有太多下降的空间。调查显示,全价料的价格在1.9元/斤还是能够被一些中小养殖企业所认可的。
在以上估算模型中的成本控制下,要想从40斤猪苗育肥到280斤,估算的普遍成本也会达到约8.1元/斤,而上述讲的两个重要变量——人工和环保,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养殖成本,个别地区可能会达到接近10元/斤左右,即20000元/吨。
众所周知,现货价格是期货价格形成的基础,生猪期货挂牌以来,市场各路资金竞争充分,在现货基本面疲软的前提下,期货合约开始增量下跌,从24000元/吨至17600元/吨,一路下滑,几乎少有多头反抗。而商品期货具有金融属性的同时,也同样具有商品属性。因此,利用商品期货来规避现货市场价格风险是十分必要且切实可行的。若在生猪期货挂牌初期(价格在30000元/吨以上)养殖企业即开始进行卖出套保,面对市场的不利因素,将会更加从容。当然,这是后话,此刻,我们不妨进一步探讨更加实际的当下和未来。
上文提到的生猪养殖成本在20000元/吨左右,而期货价格却远低于这个价格,当前生猪养殖企业还能支撑得住吗?还能撑多久?是压栏还是尽快安排出栏?而在当前期货价格上,很明显已经不具备卖出套保的空间,卖出套保的“上半场”已经结束,风险管理的实务工作该向哪个方向走呢?
根据和合期货一直以来在期现结合、套期保值、风险管理方面的实务工作,关于生猪养殖企业如何利用期货市场,做好“下半场”的准备,和合期货有三点建议:
(1)不要根据以往猪周期的长短,来赌当前猪周期。因为生猪期货的上市,猪周期可能会被大幅度地延长,至少在2022年6月以前,可能会出现漫长的下跌之路,其间的表现很可能是整体价格中枢下移伴随着局部的季度级别的反弹。
(2)当前市场,要着重做好小猪出栏的调研和跟踪。大猪出栏后,一些体重较小的猪若急于出栏,可以从某种角度上证明,市场的悲观情绪达到了较高水平,对于一些养殖企业来讲,未尝不是一个市场扩张和整合的机会。但考虑到养殖成本居高不下等实际因素,实体的扩张风险要远大于期货市场的扩张风险。换言之,可以考虑于合适的时机,在期货上先“养猪”。
(3)国家层面不断地提出要做好大宗商品的价格管理工作,对农产品的利润、价格进行保护等政策。如何保护?“保险+期货”是一个较好的实践,而期货又是“重中之重”。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玉米、大豆等猪饲料主要成分,远期价格上会趋于平稳,至少会有价格中枢平滑下移的可能,也为养殖企业降低成本带来了希望。但这种希望是建立在“远期”的基础上,如何能抵达“远期”,则又要求养殖企业能够顺利渡过眼下这一关,利用期货手段,控制好风险,平稳经营。
和合期货产业金融业务总部 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