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金融 > 银行 > 正文

兴业银行(601166):Q2营收和PPOP增长提速公司战略推进彰显成效

2020-08-30 12:53作者:综合来源:大众财经网
机构: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刘志平/李晴阳
事件概述
兴业银行公布2020年中报: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减少9.17%。
主要财务指标:净息差1.93%(-7bp,YoY);不良贷款率1.47%(-5bp,QoQ),拨备覆盖率214.97%(+16.01pct,QoQ),拨贷比3.16%(+0.13pct,QoQ);资本充足率12.73%(-0.54pct,QoQ);年化ROE 12.02%(-3.30pct,YoY)。
利润表:营业收入1000.17亿元(+11.24%,YoY),营业利润363.81亿元(-8.67%,YoY),归母净利润325.90亿元(-9.17%,YoY)。资负表:总资产7.54万亿元(+1.77%,QoQ),存款4.07万亿元(+2.82%,QoQ),贷款3.77万亿元(+3.91%,QoQ)。
分析判断:
二季度营收和PPOP增速均明显提速,加大处置和计提下上半年业绩负增
公司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速11.24%(一季度5.54%),其中净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0.2%、12.56%,均较一季度有明显的提升,主要二季度公司的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均有明显的提升,一方面二季度生息资产量价齐升下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11.9%,增速较一季度提升3.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非息收入同比增长26.2%,其中佣金和非佣金交易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8.9%、19.4%,整体带动二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7%,二季度PPOP同比增长21.6%(一季度5.4%)。
上半年PPOP同比增长12.6%,但业绩同比下滑9.2%,主要是二季度公司加大了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同比增长85.7%,其中信用成本同比提升近100BP,致二季度业绩同比下降28.5%。
二季度负债端优势以及资产结构的优化调整下助推息差同环比均回升
上半年公司的净息差同比下降7BP,其中二季度我们用期初期末余额计算的净息差同环比均提升5BP,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二季度负债端成本受益宽松的流动性以及负债结构的调整下明显改善,付息成本率同比下降31BP,环比下降13BP;负债结构上存款占付息负债的比例较年初提升1.7个百分点,二季度较一季度增长2.8%,核心负债也得到稳固提升;2)资产端结构继续优化,一方面信贷规模在二季度较一季度末增长3.9%,占生息资产的比例较年初提升2个百分点,同时信用卡等高收益的零售资产的投放也未明显放缓,另一方面二季度公司加大了部分高收益的债券投资,整体带动二季度生息资产收益率的下降放缓。
公司的“1234”战略推进成效显著,上半年非息收入特别是手续费收入表现亮眼
上半年末公司的非息收入同比增长12.6%,其中手续费收入一、二季度分别同比增长27.8%、28.9%,表现非常的亮眼,明显好于同业,具体来看主要是占比较高的银行卡收入、代理业务收入以及投行业务收入均有明显的增长,分别同比增长29.4%、62.5%、19.6%,交易业务和支付清算业务收入虽然占比较低,但增速也好于同业,分别同比增长78%、74%。整体体现了公司的“1234”
战略中2个抓手和3项能力战略的落地成效,我们在之前的报告中也强调公司的金融市场以及综合金融服务优势助力公司交易业务和中间业务持续贡献利润,会对整体业绩形成有力支撑。
二季度加大不良确认和拨备计提,减轻压力以及增厚拨备,个贷不良率仍有明显提升
中期末公司的不良率为1.47%,较一季度末下降5BP,主要是一方面公司二季度加大了不良的确认,关注类贷款占比较一季度末下降40BP,降至1.67%的历史低位,另一方面公司加大了核销等处置力度,上半年处置量已经占去年全年的60%,在加大处置下不良余额较一季度微增,不良率环比下降5BP。同时公司加大拨备计提下整体拨备覆盖率较一季度末提升16个百分点至214.97%。结构上,个贷不良率仍有较为明显提升,中期末较年初提升24BP,主要是信用卡和消费类贷款不良率有明显提升。
投资建议:上半年营收和PPOP符合预期,资产投放稳健,持续推进战略落地
整体上,公司上半年的营收和PPOP在二季度利息和非息收入的高增贡献下整体表现较好,主要是公司的资负结构赋予二季度息差好于同业的表现以及战略推进下非息收入对业绩的有力支撑。
鉴于公司中报较低的业绩增速水平,我们下调公司2020年、2021年、2022年的净利润至600.8亿元、648.48亿元、731.6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8.8%、7.9%、12.8%(原假设分别为7.5%、7.6%、9.3%);对应PB分别为1.52倍、1.37倍、1.23倍。我们仍看好公司的转型发展以及战略的推进落地,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整体经济未来修复不及预期,信用成本大幅提升的风险;2、公司的重大经营风险等。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