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商讯 > 家居 >

文化的践行靠科技:慕思如何借南极远征传递睡眠文化的全球共鸣

大众财经网 时间:2025-08-25 16:36:54 来源:东方财经网 作者:综合 浏览:


一场驶向南极的睡眠探索,背后是慕思从传播睡眠文化到践行全球共享的品牌升维。

2025年盛夏,当地表温度逼近40℃,慕思完成了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跨越:将南极的“极境之冷”,转化为今夏最具温度的“文化体验”。这不仅是品牌的又一次创新实践,更是慕思十七年来对睡眠文化的持续深耕与全球共享的诚意表达。

文化IP的当代焕活:以体验贴近用户,以共鸣传递价值

2025年,慕思“全球睡眠文化之旅”IP迈入第十七年。面对时间长河,慕思选择以更贴近当下用户情感的方式,让这一文化品牌持续焕发生命力。

7月底,一系列以“玄学降温”为概念的户外互动在高温城市引发关注。“去南极避暑”、“躺赢热浪”等轻松话语,不仅是一种创意表达,更是慕思与用户情感共鸣的切入点。品牌并未急于推广产品,而是率先传递一种“向往极境、安享睡眠”的文化理念。

随后,“冰川邀请函”巡游车现身多个城市街头。这辆装载慕思AI床垫的移动体验空间,将“与慕思同行,圆梦南极”的承诺转化为可触、可感、可共情的现实场景。它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真正可参与的文化体验。

更深层的意图在于,慕思通过“全球地标都去南极避暑”等创意内容,将来自荷兰、意大利、美国MIT实验室等全球技术合作伙伴,以更柔软和具象的方式融入用户的认知中。这不仅体现了慕思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更传递出品牌希望与世界共同推动睡眠文化进步的使命。

南极作为文化践行地:极境中的技术初心与人文关怀

所有文化行为,皆需回归品牌的核心价值:我们为何而行?

慕思的答案是:以世界上最极端的自然环境,检验科技是否真正服务于人。

将睡眠文化之旅的目的地定于南极,是慕思2025年最具战略远见的文化实践。这并非单一的事件打造,而是一场由国家权威背书的“技术践行”与“文化输出”。

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合作,使慕思正式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合作伙伴”,其产品也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选用产品”。这一身份,超越了商业逻辑,更体现出国家工程对慕思技术的认可。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企业合作中心主任陈楠(左)向慕思集团副董事长、总裁姚吉庆(中),慕思经典事业部总经理刘院之(右)授牌

南极的极寒、低压、极昼与极夜,不仅是对睡眠产品的严峻挑战,更是对“科技是否真正助眠”的真实拷问。慕思AI床垫所搭载的AutoFit自适应系统、Sleep Care健康监测及潮汐算法等,需在此地验证其对人本关怀的实际价值。

这是一场无法伪装的极限实践。成功,代表慕思的睡眠科技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与人文适用性;失败,则会让一切文化叙事失去根基。慕思敢于以此作为传播核心,源于品牌二十一年来对“科技入梦,以人为本”初心的坚守。

从用户见证到用户共创:信任,是文化践行的终点

声势会消退,但信任能长存。慕思始终将宏大文化叙事,落实于真正可感知的用户价值中。

早在慕思618“世界除螨日”期间,品牌就通过“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等服务实践,向用户传递了专业、可靠、极致的服务精神,为后续的“南极共创”打下信任基础。

而邀请用户共同参与南极之旅,则是慕思“用户共创”文化实践的高光时刻。这不再是品牌单向输出,而是一场与用户共同书写、共同体验的文化工程。这些参与者,也由此成为睡眠文化的见证者与传播者。

这一从“服务”到“共生”的闭环,构筑了慕思最核心的品牌资产:用户的深度认同与信任。

文化、科技、全球使命:慕思南极实践的战略统一

回看本次818睡眠文化之旅,其最深层的意义,是实现慕思“智慧睡眠”的科技战略与“全球共享”的文化战略的双轮协同。

睡眠科技是文化践行的引擎。它推动慕思从家居制造向睡眠科技领域深度迈进,并以技术实力赢得全球市场的尊重。

全球化不只是市场的扩展,更是文化使命的延伸。南极作为“人类共同的自然遗产”,成为慕思表达“全球同享”理念的最佳场域。

两条战略线在南极交汇,共同书写出一个清晰的品牌身份:慕思(DeRucci),是一个源自中国、聚合全球智慧、经受极限验证,并以推动人类睡眠进步为使命的文化科技品牌。

这不仅仅是一次项目的收官,更是一个新阶段的启程。它标志着慕思的全球化路径,已从初期的市场拓展与文化展示,迈进至技术践行与文化共鸣的新层次。

南极冰雪之下,映照的是慕思的文化罗盘。818睡眠文化之旅,看似是一场远行,实则是一场回归——回归用户、回归初心、回归睡眠文化的本质。

它印证:唯有真正关注人本的技术,才能支撑全球共享的使命;唯有持续创新的文化表达,才能让品牌历久弥新;唯有与用户共建信任,才是品牌长远发展的根本。

当雪龙号载着慕思的睡眠科技与文化理想驶向南极,这不仅是中国品牌的一次远航,更是一场关于睡眠与文化、科技与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度实践。


来源:东方财经网



  • 免责声明: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大众财经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大众财经网”和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大众财经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 3、大众财经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与大众财经网无关。4、大众财经网友情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