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 > 文化 >

《南风窗》:每一个熬过2022的人,都是英雄

  大众财经网   来源:大众财经网 www.dzcjw.com  发布时间:2023-01-01 18:15:22


来源:南风窗

作者:苏晚水

 

2022年的最后一张日历被撕落,年度大事、年度照片、年度关键词等盘点纷至沓来。

抗疫第三年,回到正轨生活前的最后一段寂暗时光,这个年度,“熬”可能是很多人的状态写照。但这并不是指他们陷入一种苦闷的、被动的等待姿态,相反地,“熬”意味着拼尽所能努力奋斗、意味着蓄势待发。

而就在疫情防控全面放开后没几天,短片《熬过,更懂成长》引发关注和热议。该片把镜头对准几位青年略有迷茫但坚持不服输的蛰伏期,也记录了他们最终走到聚光灯下的闪耀一刻,看见了更辽阔的人生。

 

人生如熬高汤。“熬”的阶段可能各有长短与不同,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风味得以迸发。回望疫情下的过去三年,远远不止是为梦想奋斗的年轻人在“熬”,无数平凡的人、众多坚韧的城市,从前所未遇的困难中,勇敢地走了出来。为记录其中的点点滴滴:

我们采访了一位医生,在感染高峰期来临的艰难时刻,他和同事日以继夜地工作着,以专业科学和敬业拼搏筑造保护墙,守护民众渡过疫情高峰、回归正常生活;

我们也观察了一些城市,寒冬没有消磨她们的锐气,熬到稍一回暖,她们又展露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我们还和传播学者张志安聊了聊,当“熬”成为一种普遍的群体状态,作为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和转化正在经历的困苦,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01

黎明前的坚守

“院内医护感染的高峰已经过去,同事逐渐回到岗位,最艰苦的时刻已经熬过去了。”

李医生是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胸外科主任,十来天前,“阳康”了的他重返工作岗位,身边的同事却陆续倒下。原本有着七八个医生、二十来个护士的科室瞬间零落,最紧张的时候,只有四五个人维系着科室运转。早于大部队感染的李医生,成为了艰难时刻科室里的支柱。在最辛苦的时候,他72小时未踏出过医院,可供闭眼休息的只是办公室的一张行军床。

疫情的冲击比医护人员想象来的要更猛、更快速。正值北京感染高峰和重症高峰,李医生感受到涌入的患者比平时多5倍、10倍,首当其冲的急诊室同事忙得脚不沾地,科室里退烧但未完全转阴的同事也赶回来支援。

 

“现在,我们医护人员肯定是很煎熬的,但患者更煎熬,医疗工作一直都很辛苦,我们永远能够做的就是用专业能力帮助更多人,尤其是老年人渡过这一波。”面对黎明前的最后一段黑暗时光,李医生坚信保持专业才是渡人渡己之道,越是难熬,越要专业尽责。

念及此,李医生更专注手头的救治工作,高压下有条不紊地处理着门诊、急诊、会诊、手术、抢救等日常事务。而面对病人家属焦急的、易燃的情绪,他给与更及时、包容的抚慰,减轻对方焦虑。

面对疫情高峰,唯有万众一心。为了支援呼吸科、急诊科等“风暴中心”,其他科室也接收重症病人,李医生所在的胸外科现在也收治着十几位高龄重症患者。面对并非完全对口的病患,李医生和同事更加谨慎细致地监测着他们的病情变化,用专业设备解决他们呼吸支持的需求,在院里专家会诊小组的指导下实施治疗方案。

 

上周末,一位七八十岁的危重患者血氧下降到危险值,李医生赶忙把老人送往ICU积极救治,抢救持续好几个小时,所幸病人现在相对平稳。但李医生知道,还远不能谈得上胜利,包括这第一波重症病人,病程大多还未走到康复阶段,他们还需要继续坚守努力。

从忙乱中找回节奏,保持高强度工作,耐心、细致地照料每一位病人康复,李医生预期这将是未来一两个月的工作状态。最后的这一场“攻坚战”必然难熬,但他相信,生活很快都会回归正常,他也把这种信心在和病人拉家常、和家属谈病情中传递出去。

 

如今,越来越多的民众对新冠症状、新冠用药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并以专业、科学的态度冷静地熬着,大家也怀着信念——等待春暖花开,等待正常生活回归。

大疫之下,医生救死扶伤,更容易受到各界关注,而李医生一直认为这都是分内事,其他职业、每一个普通老百姓三年来都付出很多,现在熬到最后一个阶段,他只是和很多人一样在站好非常时期的最后重要一岗。

“咱们已经整整抗疫三年了,我觉得离天亮已经很近了,我希望很快能恢复正常的生活。”抱着这样的信念,李医生又投入到救治工作中去。

02

看见城市的韧性

2022年最后的这一个月,大家感受到不少城市的烟火气重新升腾起来,尤其是广州、成都、北京等第一波迎击感染高峰的城市逐渐复苏,人们走出家门,地铁重新变得拥挤,食肆热闹了起来,景区迎来了久违的游客。

“好久没有不扫健康码直接走进馆子大吃一顿了。”各大平台上分享回归日常生活的短视频获得众多网友的共情和点赞。“阳康”后风风火火送外卖的骑手,笑着说“再也不用担心封着赚不了钱了”,道出了亿万追求美好生活的打工人的心声。

一部分生活秩序恢复常态、一些城市重振活力固然值得振奋,但更值得被看见的是,在过去难熬的三年,大大小小的城市坚韧生长着的姿态。

 

人们的生活开始恢复常态,骑手也开始忙碌起来

疫情,从突如其来最终演变成一场漫长的大考,城市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备受考验。既要和病毒赛跑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又要想方设法发展经济维护民众福祉,如何在两者间找到平衡,成为过去三年众多城市面对的最大难题。

沉舟侧畔千帆尽,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一些“韧性城市”,在冲击来临时积极设法应对,维持基本的正常运转且把风险损失尽量降低,或者是在短暂的停摆后尽快恢复常态。

遥想2020年复工期,广州一马当先包车到外省“点对点”接人返工,企业的用工难题得到缓解,工厂重新轰鸣运转。今年4月,邻市上海情势严峻,全国多地要求风险地区来客落地隔离之时,安徽省会合肥却依然坚持精准防控,不给出差人增添太多麻烦,也不封堵货物运输的高速路。而广西的柳州,三年来几乎未进行过全员核酸,第三方检测机构也鲜有进驻,精准高效的流调等防疫措施让大部分居民的生活节奏从未被疫情冲击得支离破碎。

 

疫情期间,人们正在有序地做核酸检测

在艰难时期做出正确的决策,需要一个城市有科学的精神,更要有魄力和担当。对内促进流动如是,对外保持链接也如是。新冠将地球村割裂开来,但实际上中国从未放弃和世界相连。

深圳,中国的开放窗口,创新创业的热土,疫情之下货物依然在关口繁忙进出。今年前11个月,出口额同比增长15.2%。而且,在深圳的港口里,中国制造不断升级成中国智造,越来越多出口海外的产品都是这个创新高地生产出的高新技术产品,深圳已然更精准地把握着世界的经济脉搏。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打法,小城市也有自己的发展智慧。义乌这个浙江贸易小城,疫情三年也依然和世界的重要时刻保持共振。义乌的万千小企业主从未因疫情而放弃洞察海外的商机,也从未放弃努力和奋斗。

 

义乌丝路金融小镇

义乌商人三年来最头疼的事情是外国客户无法像以前那样飞来中国看货挑货,“我们现在都在做数字化展示,通过网络也能定个七七八八”,此路不通,他们就换另一条路前进。

更有老道的商人提前“下注”。像刚刚结束的世界杯,梅西的最后一战全球注目,很多义乌老板早早加大马力生产梅西和阿根廷队的周边产品,梅西的夺冠加冕也给远在万里之外的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根据国际社会的风吹草动设计产品、调整生产趋势一直都是义乌的取胜之道,今年,义乌将价值数十亿的保暖用品出口到“失温的欧洲”,将阿根廷的国旗挂满卡塔尔的赛场,将节庆装饰摆到世界各地的派对上,莫不如此。数据显示,今年的前11个月,义乌的出口额已达4000亿。

正是因为众多城市在难熬的时刻从未“躺平”,依然时刻准备、依然修炼内功,才能在“新十条”春风甫一吹起,就传来各地政企组团包机出海谈生意、抢订单的振奋消息。

佛山经贸代表团在欧洲三国揽下超5亿元意向订单,苏州组织超200人经贸团到德法和知名企业“面对面”磋商,浙江更是政府牵头“走出去”,万企出海洽谈。这些疫情期间保持韧性的城市,熬过后即刻动身,抢回失速的时间。

城市的复苏像是一篇意味深长的启示录,只有在“熬”的阶段也做好最周到的考量、做好最万全的准备,才可能抓住时机,蔚然起势。

03

怎样才能更好地“熬过”

过去三年整个社会一起经历了一段艰难时期,在拥抱新一年之际,我们邀请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志安教授分享他对这三年社会氛围的观察、解读和重启新生活的建议。以下是《南风窗》和张志安教授的对谈:

南风窗:疫情三年,大家都在等着恢复正常,慢慢地好像陷入到一种“熬”的状态,您怎么理解这种社会氛围?

张志安:过去三年人们会经过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状态变化过程。2020 年初会恐慌,在政府采取措施后变得安心一些,但到去年和今年,大家会因为各种困难感到焦虑,伴生出“熬”的感受。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熬”也可能是一个克服焦虑的心理机制——“熬”包含着大家更加坚韧地直面焦虑的态度,也包含着通过共情发现大家都在经历艰难时期从而获得安慰。

南风窗:不同阶段,大家“熬”的状态会不会有不一样?

张志安:个人的心理状态和个人控制感的高低有关系,越是将遇到的问题归因于局部的、短期的、非结构性的,就越可能积极对待,反之心理会消极一些。新冠持续时间长,一大段时间里大家更倾向于消极的外归因,但最近一系列政策调整之后,结构性因素和时间因素都发生改变了,大家会变得积极起来,像在赛跑的最后一阶段大家会冲刺去迎接新的生活。现在是“熬出头”的关键时期,抱有的期待会更多一点,等大家熬过这一两波高峰,我相信审慎乐观的心态会进一步强化。

 

南风窗:在“熬”着的时候,我们能怎样更好蓄积力量?您和青年群体接触比较多,您观察到他们有什么积极的做法?

张志安:一个是趋利避害,扬长补短。比如,我的学生们边上网课边实习的比例上升了,他们会灵活地采取“通过间歇性实习拼凑出一个更丰富的实习履历”的实践经验补足策略,同时他们会放大线上学习的效率优势,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收益。另一个是我觉得艰难时期,“群体智慧”的共享变得越发重要,要通过这种途径补充异质性社交网络带来的经验和知识。我这两三年的教学改革就是围绕促进学生集体学习进行的,希望大家能高密度地相互启发。第三个是我相信,他们会把这段时间的不甘记住,熬过之后会找机会去追求原定的高目标,消解生命经历中的遗憾。

南风窗:至暗时刻的力量来源有时是他人,您觉得这三年线上线下生存状态的改变,对于人们获得的社会支持的多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张志安:疫情以来,人们线上生存时间普遍增多,线上交流当然能传递力量。但从社会整体角度去观察,我们需要注意生存状态调整后能获得的社会支持在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群体间是分布不均的。青年群体、城市居民、单位社会属性重的职业,都更能获得、转化线上线下的社会支持,但另外一批人可能不能。所以,三年疫情这样一个危机场景,一个很重要的反思是,为了让更大多数人在艰难时期享受到充分的社会支持,就需要既发挥数字技术助力社会治理的作用,也要稳固填补数字技术无法真正解决的“最后一公里”的传统型社会救助和社会支持路径。

 

南风窗:有一部分人恢复节奏比较慢,您如何建议他们更快地“熬”出来,重新找到生活方向?

张志安:今天谈的很多东西归根到底是在说要怎样应对“不确定性”,即应对一种“未知的未知”。对抗“不确定性”可以尝试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凝视当下,更好感受和珍惜当下所拥有的,放大生命体验;第二种是自我更新,通过主动学习、自我调节去重新掌握能动性和信心;第三种是敢于行动,更敏锐地感知可能出现的机会,并积极投身其中,比过去更敢于尝试创新。我想这三种方法,对于大多数“不确定”的煎熬时期,应该都适用。

南风窗:马上看到曙光了,大家即将走出阴霾,您觉得大家“熬”完后开启新生活的状态会是怎么样的?

张志安:我觉得熬过来的人,会更审慎地处理自己的消费欲望,也会加倍努力、更加珍惜得到的机会,去努力奋斗、努力赚钱、努力发展自我。等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社会和全球运行再次高度接轨,释放更多高质量发展红利信号的时候,大家会重拾主体性、重建安全感,回到一种积极自由追求发展的状态。

(封面及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 来源:华南财经网 作者:综合



    免责声明: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大众财经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大众财经网”和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大众财经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 3、大众财经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与大众财经网无关。4、大众财经网友情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