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 > 产业 >

一碗泡面“出圈”背后:康师傅如何用口感革新打破品类惯

大众财经网 时间:2025-08-24 14:58:47 来源:东方财经网 作者:综合


一日三餐,关乎民生;一碗热面,映照时代。

随着消费观念的演进,中国人对“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吃得好,也要吃得对;既讲营养与健康,也在意口感与体验。快速不再意味着将就,便利也不等于简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在日常饮食中寻找“热气腾腾的满足感”。

曾几何时,泡面是效率的代名词,是深夜的陪伴,是快节奏生活中最常见的选择之一。它承载了一个时代对便捷饮食的全部想象,也在漫长的产业演进中,成为中国家庭餐桌上最熟悉的存在之一。

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社会对饮食提出了新的期待——不仅要便捷,更要有温度、有滋味;不仅要节省时间,更要体现生活质量。泡面,作为国民消费品类中的重要一环,也正站在由“吃饱”迈向“吃好”的时代转折点上。

行业面临的现实挑战,品类到了该重新出发的节点

基于这样的背景,行业也面临一个核心挑战:如何在便捷性不变的前提下,真正提升食用体验。原有的油炸工艺和脱水制程,虽解决了保存与成本问题,但与现煮面条仍有差距。

面对这样的技术瓶颈,企业要么选择在风味和配料上反复优化,要么尝试“场景创新”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但真正从根本需求着手,重新思考泡面本质体验的产品,长期以来寥寥无几。

尽管如此,仍有企业在这个看似成熟的品类中持续投入,寻求突破。康师傅推出的“特别特鲜泡面”,正是其中少见的代表。它不是简单地更换配料或优化包装,而是通过0油炸真水煮等多项技术,尝试让泡面具备更接近鲜煮口感的食用体验。

技术的意义,不止于还原口感

为了实现鲜煮口感,这款产品采用了“单篓水煮”这一核心工艺。也就是说在生产环节引入了“分篓定量,独立水煮”的预处理工艺,使其在结构稳定性和受热均匀性上更接近现煮标准,入口时更顺滑、有弹性。

为配合这一核心口感的呈现,产品在制面、锁鲜等多个环节也进行了调整与提升。通过多段压延和切割,面条的筋道感和耐泡性得以增强;结合风干和低温水洗,进一步减少杂质附着,同时保留了原料应有的风味;而在包装上,则采用多层锁鲜设计,帮助汤底更浓郁、配料还原度更高,让整碗面在冲泡后的味道和质感都更接近“现做”的状态。

这不只是把泡面做得更丰富,而是让它在方便之外,也能带来一顿吃得很满足的感觉。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样的做法也在尝试打开一种新的思路:即便是已经非常成熟的品类,也依然有可能通过产品本身,重新获得用户的关注与认可。

“单篓水煮”的落地,为行业建立了新的评价坐标

这项技术的意义,不止于泡面口感的改善,更在于它为整个速食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可能:不是靠调味和营销去延长产品生命周期,而是回到制造本身,通过工艺创新去回应消费需求的升级。

在第三方专业机构沙利文的认证中,“单篓水煮”不仅被定义为国内泡面行业的开创型技术,其在热度保持、面条还原、风味还原等多个维度也被确认具备显著优势。这一判断,实质上为“鲜泡面”这一全新技术分支,划定了明确的起点与标准。

当行业习惯于围绕“便捷”做文章,而一项底层工艺开始试图还原“鲜煮感”,它背后反映的是消费观念的转向——速食产品面对的不再只是“解决一顿”的基本需求,消费者开始期待在便捷之外,也能拥有更好的食用体验。技术创新的方向,也在从效率优先,逐步转向对口感与质感的同步关注。

当体验成为主张,制造端或开始重回行业核心

同时,这项工艺的落地,推动的不只是风味,而是整个行业价值体系的重新思考。除了在产品端带来体验的提升,也正在对行业内部的判断逻辑产生影响。它改变的不只是泡面“怎么吃”的过程,也在推动企业重新思考:产品要不要回归制造环节,工艺要不要重新成为竞争力的一部分。

从消费者端来看,这类产品在短时间内获得关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用户对速食品类质感提升的真实期待。而从行业端来看,它也在思考:是否能在不牺牲便捷的前提下,真正释放出泡面的更多价值。

从直播热销到行业回响,一碗泡面引发的技术共振

回看“特别特鲜泡面”的走红,从上市3天热销超10万单,到全网话题频频登上热搜,这一现象级新品的出现,不仅是产品体验和消费需求双向奔赴的产物,更成为速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成绩并非偶然。无论是对工艺创新的持续投入,还是在数字化零售体系上的深耕,背后都体现了企业对“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坚持和对产业升级趋势的响应。可以说,康师傅在扎根行业33年的基础上,用一碗泡面的创新实践,为食品工业注入了更多“高品质”“精细化”与“标准化”的探索范本。

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这也是中国食品行业走向现代化、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无论是政策层面对食品安全、产业升级的持续推进,还是消费端对品质、体验的更高追求,都让“品类焕新”的行业样本更具信号意义。未来的速食市场,不仅考验“谁更快”,更比拼“谁更用心、谁能带来新体验”。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这些被市场、被用户反复验证的“爆款”,或许正是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标。


来源:东方财经网



  • 免责声明: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大众财经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大众财经网”和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大众财经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 3、大众财经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与大众财经网无关。4、大众财经网友情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