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 > 上市公司 >

中国燃气半财年报发布:主营业务高质发展 业绩持续稳健增长

  大众财经网   来源:大众财经网 www.dzcjw.com  发布时间:2021-11-30 19:12:42


11月29日,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燃气[00384])发布财年中期业绩,期内营收389.5亿港元,同比增长43.4%;公司拥有人应占核心溢利42.3亿港元;天然气总销量155.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1.1%;总资产为1547.3亿港元,银行结余及现金达117.4亿港元。

中国燃气方面表示,受益于国内经济复苏,加上“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多项利好政策,集团财务及营运实现稳健增长,公司积极顺应行业变革及市场发展,采取更稳健、务实的运营策略,全面梳理安全运营管理,为实现高品质及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加大智慧化安全管理投入,持续提升管理及营运标准

中国燃气长期将安全生产运营视为重中之重。在安全管理制度层面,搭建了国内领先的HSE管理体系,具有完备的安全监察队伍,并持续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安全意识。在数字化安全管理方面,持续加大投入,构建成熟的智慧化管理体系并引入先进的智慧巡检设备,借助SCADA平台、巡检系统与GIS系统等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实现对业务场景的实时状况监控、预警,推动业务安全运营的高标准化。

据了解,中国燃气正加速打造覆盖全集团的OMP系统(运营管理平台),有望成为国内首家OMP系统全覆盖的全国性燃气集团。

科学整合优势资源,稳固主营业务版图

财报统计期内,中国燃气新获取10个管道燃气项目,并积极开发工商业用户,大力提升工商业用户的售气量。截至9月30日,已累计在30个省、市、自治区取得652个拥有专营权的管道燃气项目,为4188万居民用户、1.85万工业用户及28.58万商业用户提供天然气服务,所有燃气项目覆盖的可接驳人口已增至1.54亿(约5332万户,较去年同期增长16.4%)。

中国燃气期内销售液化石油气221.7万吨,LPG销售收入总额112.8亿港元(2021年9月30日止六个月:49.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7.4%。集团现拥有12个液化石油气码头及113个液化石油气分销项目,分销业务遍布全国21个省,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纵向一体化液化石油气业务运营服务商。中国燃气将持续整合自身优势资源,打通上下游产业网络,达成规模协同效益。

增值服务用户群高速增长,客户网络潜在附加值巨大

中国燃气轻资产的增值业务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期内,增值业务收入达36.5亿港元;经营性利润13亿港元,同比增长30%。其服务用户群随著接驳率的不断提升而迅速扩大,目前已经为超过4700万家庭用户和工商业用户提供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服务,客户网络的潜在附加价值巨大。

公开资料显示,中燃旗下增值业务包括集团自有品牌“中燃宝”及高端智能厨电器具,还涵盖智慧家居、燃气综合保险代理、波纹管、报警器和瓶装水销售等增值服务。经过6年的发展和积累,中燃已建立适合燃气行业的增值业务商业模式与新零售平台,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并积极开展异业合作,未来市场前景可观。

大力推动双碳、新能源业务,不断创造业务突破点

近年来,中国燃气依托庞大的市场和用户优势,致力于推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光伏发电、配售电、集中供热、充电桩、氢能等新业务。

期内,中国燃气与多家行业领军者签署了多项战略合作协议,扩大业务版图并布局绿色和替代能源领域,其中包括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子公司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氢能应用,以及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推动光伏应用、绿氢及其他新能源项目的发展。今年11月,中燃与三峡集团下属子公司长江三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东风汽车集团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合纵连横”的低碳生态圈。

中国燃气将逐步打造能源互联网,向“科技化、智慧化、无人化”运营迈进,利用集团双碳数字化平台系统挖掘用户需求,进行“碳资产”管理,拓展新能源暖居业务,不断创造业务突破点。

中国燃气董事会主席、总裁刘明辉表示:“2021年是中燃的成长关键年。在业绩方面,我们积极应对市场变革,多措并举,努力提升运营水准和盈利能力,推动主营业务持续稳步增长,并在获取新项目、氢能、光伏、储能、中燃暖居业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体现出本集团面对危机的强大执行力和强劲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集团也深刻认识到,资讯化、智慧化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未来将持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安全运营管理水准,努力提升项目的管理及运营水准,实现集团业务的高品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授权声明:文章中图片由中国燃气授权中国网财经使用)

  • 来源:中国网 作者:综合



    免责声明: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大众财经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大众财经网”和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大众财经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 3、大众财经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与大众财经网无关。4、大众财经网友情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