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郎集团上市10周年,时尚帝国的缔造之路
2009年9月25日,业内首创商务休闲男装概念的利郎男装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正式登陆资本市场。以“内地首家男装品牌”形象在香港招股上市的利郎,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股票发行价格定为每股3.9港元,并获得157倍的超额认购。
利郎总裁兼执行董事王良星在上市仪式上表示“今天是利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象征着中国男装产业的发展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利郎一直以来力求开创中国男装新潮流及风格,我们相信透过传递简约而不简单的生活方式的利郎男装,可为人们带来非比寻常的价值。”
作为在香港上市的首家内地男装品牌,利郎从彼时开始拉开了中国男装十年品牌资本创新升级的大幕——制定“提质不提价”策略、成立面料研究所、建设文化创意园、组建国际研发设计团队、先后推出全新“轻时尚”系列商品及原创IP单品……
品牌意识初觉醒
利郎的十年品牌创新升级牢牢把握住了中国经济不断转型以及服装产业的迭代这个窗口期,让利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好时代。数据是最好的证明:营收翻番,利郎的营收从2009年的15.6亿增长至2018年的31.7亿;十年累计派息总额达44.87亿元港币;累计对外捐赠金额数亿元,荣膺2019港股最具社会责任企业;零售门店拓展到2670家,总面积达379900㎡;入选《亚洲品牌500强》及《大国品牌》栏目……
事实上,利郎是晋江服装制造商中最早产生品牌意识的公司之一。一是从设计入手,2001年,聘请国际知名时装设计师、中国设计师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计文波,担任利郎公司的设计顾问;2007年,计文波又加盟利郎,担任全职首席设计师。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利郎于2007年代表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登顶米兰时装周,第二年又登上“东京时装周”舞台,2010年,又荣获“中国市场十大畅销男装品牌”称号。
第二是明星代言。2002年3月28日,当陈道明的走秀轰动北京服装展会全场时,利郎创业史上“最真实的荒诞”一幕出现了:利郎加盟商一下子从80多个跃升为120多个。与陈道明合作十多年,并随着“简约而不简单”的口号一炮而红,上演了中国男装的商业传奇。
“专心、专业、专注、专一”做好服装。
利郎上市当日,王氏三兄弟就立下了“专心、专业、专注、专一”做好服装的目标。上市十年来,利郎来始终执著于时尚男装的深耕。花样跨界、海外收购,是时尚品牌最容易引发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之一。但提起这些,王良星一如既往地遵循着务实策略:
“可选的跨界有很多,但要学会做减法。按照我们目前的设计生产能力,把‘艺术、音乐、中国文化’三大热点做透、做深就很不错了。”
“如果没有合适品牌,海外收购不易操之过急。目前利郎的主品牌和LESS IS MORE这两个系列,在国内的发展空间就很大。”
多则惑,少则明。这是利郎广告的slogan释意,也是它的变革哲学。伴随这种持续深耕服装领域的“四专”态度,利郎在中国服装行业牢牢占据极具分量的一席。
十年创新升级
业务经营升级,以主品牌+轻时尚双轨并行:利郎提出“提质不提价”策略,全力打造有设计感、时尚感、品质感、有品位的且性价比最高的国际化男装品牌。2016年推出“轻时尚”系列商品,倡导“简时尚”风格,提供高品质,高品位的通勤装商品,以满足80/90后简约、时尚的改善型穿着需求。
供给链改造升级,夯实服装品质:利郎设立五里工厂、设立鞋类生产线,成立面料研究所,对制版中心、工艺中心和工厂进行了分级,从源头的纱线、面料、印染到后期实验室检测,供应链技术创新、更好的产品创新,夯实产品性价比和品质体验度的预期。
形象升级,塑造独特的时尚文化:2011年,利郎文化创意园区奠基,全新时尚办公大楼落成将时尚创意进行到底;2019崭新的利郎文创园即将投入使用,不断升级终端店铺形象,即将推出第七代终端形象,开启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利郎时尚文化革命。
设计创新升级,以打造原创时尚为核心:2012年,成立国际研发团队,研发设计人才达390人,产品原创比例达70%以上。推出原创单品IP,产品囊括全品类、个性化、差异化、精细化开发,以创新拥抱时尚江湖的千变万化。
新零售升级,构建出全渠道消费体验:2016上半年,利郎成立互联网营销中心,正式打响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实体店铺零售终端的号角。打通了分析销售数据和会员管理体系的数据,会员数量达到400万人。线下渠道持续优化,购物商场店数目增至超过600家,并打造终端视觉生态系统,融合产品、场景、互动体验等多样化的服务深化消费体验。
上市十年,利郎的品牌创新升级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了服装质量,还包含了质感、品味、风格、交互以及当下年轻群体对于品质更高的要求。利郎专注于打造简约的服装产品,这种对于“简约”的追求已经延伸到产品之外。利郎品牌升级的落地,是充分认识到单一产品与技术很难使自已保持生命力,而它的策略就是产品保持领先,再强化自已的各类创新产品和服务链。
变革没有一蹴而就,总在快速迭代。就像王良星此前接受采访时所说的,“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一个再成功的商业模式,差不多三到五年就过时了,转型只是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