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 > 财经要闻 > 产业 >

资深智能制造系统方案解决商瑞松科技押注“工业4.0”

  大众财经网   来源:大众财经网 www.dzcjw.com  发布时间:2019-11-13 10:59:30


 前一个百年,欧美借汽车行业引领了全球工业自动化的潮流,奠定了世界汽车经济的成长基础。后一个百年,随着欧美人力成本的逐年升高,以中国为主的显著劳动力要素优势以及相对完善的制造业发展基础优势逐渐显露,换来了从欧洲转移而来的汽车工业产业快速提升。

随着汽车市场在中国的大爆发,作为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行业,逐渐完善的汽车产业集群也推动了中国机器人行业的蓬勃发展,并促使自动化相关产业迅速成型。中国汽车行业的庞大需求,激活了本土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的制造热情,使得中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产生了大量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商,新松、埃夫特、埃斯顿、瑞松科技等脱胎于汽车制造业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企业更是借助庞大的汽车行业需求异军突起,之后拓展到各行各业。2012年,瑞松科技等一大批先知先觉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商企业迅速入局并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后续的系统方案解决商企业也发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陆续从2014年的不到500家增长到2018年的3000多家,在量大面广的企业竞争格局中,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营收规模超过1亿元的约100家左右,绝大部分系统方案解决商企业的业务营收不超过3000万元,营收超过5亿元的企业更是不超过30家。起步时间的早晚,也在后续5-10年内逐步奠定了这些智能制造领域系统方案解决商的江湖地位。

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市场纷争的发展进程中,首先在技术、客户量、市场占有率产生差异和优势,并逐渐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区分智能制造系统方案解决商企业规模的标准线。产业头部最后被几家营收规模超过10亿元的企业占据,这些集中在汽车领域的巨头系统方案解决商如意大利柯马工程公司,瑞士ABB,德国KUKA,德国FFT公司,广州瑞松科技,江苏北人等。

 

其次,汽车智能制造系统行业的巨大利润使这些资深的系统方案解决商迅速积累起雄厚的研发和并购实力,并凭借广泛的系统解决能力获得多行业对品牌的认可,这也使得这些企业得到了政策和市场等多方面鼓励支持,中国企业开始逐渐与国外的系统方案解决商企业形成竞争与合作的态势。在汽车智能制造系统行业领域,从汽车智能制造系统起步的代表性企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商瑞松科技,在市场上,凭借其数字自动化技术和支持技术,形成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世界领导品牌优势互补、并驾齐驱的格局;同时瑞松科技凭借更加本土化的现场实践经验,以及基于离线编程等技术形成的完善系统,产品和服务,更是能在国内与国际上首屈一指的大牌系统方案解决商取长补短、合作共赢。

国内这些汽车行业成熟的系统方案解决商在政策助推下,开始扳回国外系统方案解决商早期拿下的市场,并通过加大研发投入,迅速将技术水平再推上一个新高度,例如瑞松科技就在近年来,通过在研发上不断加大投入,将其汽车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完善到了机器人焊接技术、图像视觉技术、工业虚拟仿真等多个先进领域,这也是国内系统方案解决商能不断再创新高的重要原因。

同时,在市场方面,在头部效应的影响下,瑞松科技这些极具中国特色的本土系统解决方案商也得到了行业前沿企业的关注。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在2018年,作为改制先驱的广汽丰田第三生产线刚于2018年初正式投产,在当年广汽丰田召开的第三生产线的总结表彰大会及供应商大会上,首次为系统方案解决商企业瑞松科技颁发了“品质优秀奖”、“原价协力奖”和“第三生产线建设特别贡献奖”,瑞松科技是其核心供应商之一,同时我们也获知从2010年开始到2018年,连续8年广汽丰田为瑞松科技颁发“品质优良奖”(其中2017年是“品质优秀奖”)。

这种汽车企业与系统方案解决商企业间的良好合作在国内并不多见。作为在智能装备领域卓有成就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商,瑞松科技的这些成功案例也使得其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都积累了极高的知名度,其完善的解决方案也从汽车整车拓展到汽车部品、汽车电子、摩托车、轨道交通、3C等多个行业领域,瑞松科技作为系统方案解决商的代表性企业,这一转变意味着我国汽车行业的系统方案解决商们已经逐步凭借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向着高科技企业转型。

 

而在世界大方向上,2018年新能源概念的提出,迅速造成了全球产业冲击。汽车行业上下游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变革和机遇,全球汽车行业和机器人行业同时出现明显拐点,汽车行业的机器人系统方案解决商门槛逐步提高,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产线开始淘汰低能低产且缺乏转型技术实力的企业,机器人系统方案解决商数量在近些年增长后的骤冷与利润的全幅下滑,部分企业猝死,机器人系统方案解决行业迎来一轮新的洗牌。在洗牌过后,技术和规模成为了企业选择的重要基础,行业无疑渴求硬核系统方案解决商。同时,国家愈发重视科技研发企业,具有代表性的3C电子及半导体等行业崛起,这些技术对于技术的需求更是远超从前。

相对于专注机器人技术的本体企业,多年沉浸于各行业寻找最优解决方案的系统方案解决商,由于在整体产线布局的前瞻性,巨大的技术优势令他们在多行业技术上呈现出极强的灵活性。3C电子行业的聚集地广东省,其代表性的智能装备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瑞松科技就针对这一方向,在3C电子及半导体等领域自主研发,利用在汽车行业积累的虚拟仿真等世界前沿技术,在3C电子及半导体等智能制造系统应用领域进行了科技创新,将更高效、更快捷的冲压、焊装、总装技术,以及更具有整体产线规划能力的“数字孪生”技术带给了3C电子等多行业企业。

这些技术能帮助企业对于整个生产线及生产过程的工艺规划、产品数据、制造仿真和生产线布局具备更全局性的评估,同时应用物流模块对整个生产线进行物流分析优化,很好符合了国家《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的大方向,同时,能切实在企业落地中缩短产线的调试、总装时间,减少误差,加快生产流程,提高良品率,这对于无论是国家新能源大方向下亟需转型升级新能源产线的汽车等行业企业,还是新兴的3C电子等行业,都帮助甚巨。

在世界工业4.0大潮下,中国在20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技术追赶后,越来越重视并着力与布局技术产业。在工业4.0世界数字化转型大方向,面对来自西门子等世界性企业的挑战,中国凭借着中国市场的广阔性以及多样性,中国企业的灵活性和本土人才优势逐渐出。在智能制造2025计划中,提出要顺应数字化升级的潮流,逐步推进智慧工厂的整体落地,满足更复杂更多元化的整体产线生产方式。这对掌握国内工业4.0硬核新技术和产线全面整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中国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计划在大方向上的确定,一些掌握世界领先技术的企业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数字化企业例如阿里、华为等企业在数字化领域迅速发力,搭建起工业云平台,提出智慧城市、智慧工坊的创新方向,在工业领域落地上,作为工业4.0框架下各类技术的最前沿实践者,系统方案解决商也积极对工业4.0采取了战略布局,例如在数字化技术应用上,早在2015年和2016年瑞松科技分别推出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案例“精密电子柔性自动化装配技术”和“机器人搅拌摩擦焊智能装备”,就已经提出完成“贯穿整体价值流的创新技术与产品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4.0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曾引起业界轰动,并引发了后续系统方案解决商企业实施落地数字化技术落地热潮。

而在近日,瑞松科技对外表明,其已经能将汽车产线数字化技术应用适配到多个行业的应用场景!在瑞松科技的工业4.0数字化技术案例中,能够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在智能制造系统方案内融入全数据化管理方式,能根据企业需求柔性定制和优化智能化柔性生产线,帮助企业合理地安排生产计划,同时有效实现优化生产线的数据采集、实现自动检测故障等目标,很好的提升产线精度,降低生产成本,缩短调试周期,有利于生产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全幅提升企业利润,这对于下游3C电子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工业4.0的种子在中国众多企业的共同浇灌下已经开始生根发芽!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电子商务、交通物流体系的完善,中国一般工业市场潜力也在喷薄而出的消费热情面前被极大激发,3C电子、通讯领域的需求愈发旺盛,国家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计划的大方针下,新技术都促使着一般工业企业不断调整产业链,提升产能,升级工业自动化,得益于全球近年以来发展迅猛的机器人上下游产业,以及产业多元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行业例如3C、机械等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机器人,系统方案解决商未来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广泛。

但定制化也同时愈发盛行,小批量、大批次的生产将成为未来的发展常态,工厂的制造环节提出了柔性生产的要求,面对柔性制造,如何实现快速的根据定单的需求,切换生产的方式和生产工艺,面对多行业标准,如何针对行业非标情况,开发适配程度较高的应用数字化标准模块,这对于系统方案解决商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这对于能够应用数字化系统技术的系统方案解决商来说,却也必然是新的市场机遇。对于以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系统方案解决商企业来说,只需一个与新市场邂逅的契机。

 

后工业4.0的时代里,4.0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或者愿景,越来越多的设备企业身体力行的去探索与实践,并且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取得了一些案例,基于这些案例,企业们依然在前行探索,试图进一步用数字化与智能化更高效的服务客户,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同时也使自身的竞争力得以加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经济的盘整,使得客户们能够停下脚步审视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与效率损失,恰恰是给了智能装备企业们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谁能够拿出有效的方案帮助客户解决更多问题,谁能够在这一轮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往更远的方向说,工业4.0也能够使得这些设备企业从单一的设备提供向服务提供来转型,能够有效的平抑周期和创造更大的价值。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 来源:大众财经网 作者:综合



    免责声明: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大众财经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大众财经网”和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大众财经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 3、大众财经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与大众财经网无关。4、大众财经网友情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